一、在我国拒执罪立案证据是什么?

第一,负有执行义务的人拒不执行判决、裁定,侵害了自己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第二,申请执行人曾经提出控告,而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对负有执行义务的人不予追究刑事责任,法院认为符合立案条件予以立案。

拒执罪全称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是指对人民法院已生效的有给付内容的判决、裁定负有履行义务的当事人,在有履行能力并且能够履行的情况下,拒不履行,情节严重的行为。

二、八种情形构成拒执罪

《刑法》规定,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但是,“情节严重”规定不具体,在实践中不好操作,造成公检法扯皮现象。郭斌介绍,这次最高法司法解释对此进行了明确,即明确了构成拒执罪的八种情形。具体为,负有执行义务的人,有能力执行而实施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刑法第313条的解释中规定的“其他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情形”:

1、具有拒绝报告或者虚假报告财产情况、违反人民法院限制高消费及有关消费令等拒不执行行为,经采取罚款或者拘留等强制措施后仍拒不执行的;

2、伪造、毁灭有关被执行人履行能力的重要证据,以暴力、威胁、贿买方法阻止他人作证或者指使、贿买、胁迫他人作伪证,妨碍人民法院查明被执行人财产情况,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

3、拒不交付法律文书指定交付的财物、票证或者拒不迁出房屋、退出土地,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

4、与他人串通,通过虚假诉讼、虚假仲裁、虚假和解等方式妨害执行,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

5、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执行人员进入执行现场或者聚众哄闹、冲击执行现场,致使执行工作无法进行的;

6、对执行人员进行侮辱、围攻、扣押、殴打,致使执行工作无法进行的;

7、毁损、抢夺执行案件材料、执行公务车辆和其他执行器械、执行人员服装以及执行公务证件,致使执行工作无法进行的;

8、拒不执行法院判决、裁定,致使债权人遭受重大损失的。

单位是被执行人,限制董事长财务部长高消费

针对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郭斌介绍,此次最高法司法解释一个最突出的变化是,从限制高消费拓宽到限制一般消费,也就是高消费以外非生活或非经营必需的消费类型。“过去在乘坐列车方面,在仅仅限制坐软卧的情况下,被执行人转坐高速列车和动车组列车也是非常方便的,仅限制坐软卧就难以达到限制其出行、压缩其生活空间的效果。”郭斌表示,此次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把限制范围扩大到乘坐G字头动车组列车,和一般动车组列车一等座以上座位。

第二个重大变化是对于被执行人是单位的,过去只限制单位的消费,但是往往单位的法定代表人,相关责任人员照样拿着单位的经费进行高消费。郭斌介绍,这次新规扩大了“有关人员”的范围,包括四类: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影响债务履行的直接责任人员以及实际控制人。这就意味着,公司是被执行人时,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要被限制高消费,财务部长、会计、出纳等直接责任人和实际控制人,都要被限制高消费。

拒执罪大多数都是属于刑事自诉类案件,所以之前这些证据不是依靠由公安或者检察院去收集的,而是提起诉讼的当事人之前就要准备好了提交给刑事法庭的。因此,主要就是围绕着当事人,拒不执行等方面的收集证据,比如说,在法院判决应该交付的财物当中,当事人拒不交出,或者私下进行转移等做法,都要提供相关的证据来证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