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现人本理念人是预算的制定者、执行者,是预算工作的主体和实施预算工作效果好坏的决定性因素。因此,预算工作应以人为本。离开了对人的关注,部门预算工作便无法搞好。由于预算工作与各个部门的经济利益有关,必然会触及人们的道德问题。比如,一些部门为了小团体的利益,在编制预算时从本位主义出发,打小算盘,做出留有“一手”的预算,违背了预算指标应该尽量客观、公正、可靠的要求。这种缺乏道德意识的预算必然影响预算工作的质量。因此,财会人员应本着对政府负责、对上级主管部门负责、对单位负责、对自己职业道德负责的精神,提高思想认识、更新预算观念、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调整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全身心地搞好预算编制工作。另外,在部门预算工作过程中还要发挥职工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各级员工参与预算工作,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使他们意识到预算是集体行为,是共同的工作目标,以形成财务部门具体实施、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领导重视、部门支持、员工参与、全员配合的工作格局,以实现“统筹兼顾、量入为出、综合预算、收支平衡”的部门预算的目标。二、做好基础工作,提高编制质量部门预算的编制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负责预算编制工作的财务人员首先要学好《预算法》和有关文件,然后按部门预算要求编制各单位基本情况和相关数据表格,发放到各有关职能部门,向其讲解工作方法和工作要求,实事求是地填报各种数据。要科学地编制预算,必须做到全面了解单位的基本情况和掌握第一手材料。情况清,心里明,编制的预算有根有据,这样才能保证预算编制的合理性、专业性和权威性,才能提高财政资金效率和实现财务资源的合理配置。财务部门应根据核实无误的基本数据,填制单位基础信息表,科学确定本单位部门预算的编制基数。部门预算要建立规范的预算制度,用先进的技术和规定的程序编制,保证部门预算的完整性、综合性和准确性。应一次预算到位,不搞二次预算,提高预算质量,避免财政主管部门对预算数据的大幅度“砍砍压压”,减少部门预算“修复”量。三、降低财务风险,严格预算支出预算作为一种科学预测,应建立在客观可靠的数据基础上。财务部门在编制部门预算时,一定要做好编制预算的准备工作,预算支出要细化到项目,如:对个人工资性支出,按照标准逐人核定;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公用经费支出,分类分档按项目定额编制预算。大宗的办公用品、办公设备和专用仪器设备的采购,尽可能采用政府采购方式,按采购项目、数量、资金来源详细列报,并编制政府采购目录表。建设性项目和专项支出要递交支出项目申请,出具项目论证报告,准确地确定预算项目所需资金。财务部门应会同项目支出申请部门及单位主管部门根据单位事业发展规划,认真审核项目支出预算,根据项目发展的重要性、可行性和效益,分轻重缓急,合理安排项目资金。对政府安排的刚性支出项目必须保证,不留缺口。对下属各机构、部门的预算项目支出统一要求、统一口径、统一管理,规范单位各部门的支出计划。单位各部门要详细填报本单位在预算期内的收入和支出情况,项目支出要按项目主次、轻重缓急,并按预算要求细化到每一个项目,预算指标细化落实到有关项目支出责任人。四、重视财政支出的效益评价财政预算内拨款、财政专户核拨资金和其他收入应统一作为部门(单位)预算收入,并按收入种类逐项核定。对单位组织的行政性收费和其他预算外收入,以及单位其他收入要核定到部门和项目,同时还要综合考虑经济因素、政策因素和管理因素影响,科学合理地确定收入预算。比如:高校预算是大收大支的全口径预算,打破了过去预算内资金、预算外资金界限,预算涵盖高校全部收支,根据国家对高校收费制度和收费范围的规定,该收的要收上来,全部纳入财政预算收入。单位预算收入要结合上年的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在预算期内影响单位收入的增减因素,认真测算预算期内单位预算内资金、预算外资金和其他各项收入,在重点考虑单位增收渠道的拓宽、增收标准的提高、增收总量的扩大等因素后,还要认真分析可能导致当年收入减少的不确定因素,切实做到不漏报、不瞒报、不虚报、实事求是地编制收入预算。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很多人包括财务人员只重视成本费用支出,不重视成本费用支出的使用效益,预算指标的完成程度成了反映预算执行情况的标准,致使有些单位内部各自为政,造成资产重置、资金浪费、资金使用效益低下,以致出现有的部门要了钱却花不出去的情况,降低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要改变这种管理现状,必须加强预算管理,重视财政支出的效益。预算部门要改变过去经费靠拨款,预算管理无效益的传统观念和管理模式,重视对财政资金的追踪问效,强化对财政支出的效益评价,使财政资金真正起到增强财政的保障能力,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控制和压缩一般性支出,保证重点项目发挥效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