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装没听到,不要和他们一般见识,忍让不代表懦弱,相反是大度的表现,其实忍让也是一种美德。人与人之间本来就存在着不同的利益和矛盾,相互之间有时难免产生一些误解和分歧。如果处理不当就会酿成纠纷,冲突和伤害;如果处理得当便能相安无事,息事宁人,重修旧好,以致化干戈为玉帛。其中的关键在于当事人双方要学会必要的忍让。俗话说:“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这句话是很有哲理的,不失为经验之谈。但也有人觉得忍让吃亏、受气、丢面子,是懦弱的表现。因此一旦发生矛盾,互不相让,甚至对一点儿鸡毛蒜皮的小事,也非要争个你高我低不可。因此常常由争吵到辱骂,以致拳脚相加、刀兵相见。其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后悔莫及。忍让其实是一种智慧、一种修养、一种风度、一种美德。首先,忍让是理智的表现。当双方发生矛盾和冲突时,特别是当个人的人身权利和经济利益受到不法侵害时,有理智的人会保持清醒的头脑,对自己有所克制,耐心地讲道理,进行说服和规劝,及时化解矛盾;即使对方仍然蛮不讲理,我行我素,他也不会恶语相加,更不会轻易地采取过激行为,不会“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非法手段对付不法行为,而是理智地忍让并依照法律程序解决涉法问题。反之,如果感情用事,以错对错,就会走向反面,由有理变成无理,就会亏了再亏,甚至受到法律的制裁。其次,忍让是大度的表现。人的一生之中,会遇到许多不愉快的、难堪的事情,有时甚至会感到很气愤、很窝火,会觉得怒火中烧。此时此刻也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气质和风度。因此历史上那些有关键时刻能够以大局为重,忍让、制怒,以柔克刚的人向来为人们所称道。战国时期廉颇与蔺相如的将相和,西汉名将韩信忍“胯下之辱”,一直被世人传为佳话。真算得上“将军额上可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这确实是一种长者风度、大将风度,而气量狭小的人是难以做到的。小不忍则乱大谋。有句成语叫“忍辱负重”,连一点儿委屈都受不了,岂能担当历史重任。寸步不让,冤家路窄;让人一步,海阔天空。难怪宋代文学家苏轼在《留侯论》一文中,对那些气量狭小、受不得委屈、不会忍让的人,毫不留情地予以抨击:“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而对西汉谋臣张良“圯上受书”一事,却大加颂扬:“今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我们难道不能从上述两者的鲜明对比中,领略一下忍让的风采吗?再次,忍让也是一种高尚的品质。为人处事,只能进不能退,只能得不能失,吃不得半点亏,受不得半点气的想法,不仅是不切实际的,也是十分有害的。有的时候,为了集体利益、社会利益、他人利益,个人做一点让步,受一些损失,付出一点代价,也是非常必要的。忍让实质上是一个人的思想修养、道德品质的表现。人与人之间相处、交往,应该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互相帮助;而决不能强人所难,以邻为壑,勾心斗角,否则会一损俱损、两败俱伤。更何况金钱、名利、地位都是身外之物,生不能带来,死不能带走。人生短暂,不必计较太多。“何事纷争一角墙,让他几尺也无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是明代林翰《诫子弟》中的诗句。古人尚且能做到这一点,而充分享有现代文明的今人,是否能从中悟出点什么?----小小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