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审理海安县法院审理认为,被告江某虽然否认其与原告吴某签订了讼争车辆借用合同,但其确实在吴某提供的借用合同上签了名,随着吴某在合同上签名,该合同即依法成立。该合同的成立与否,与原告吴某签名时间的先后并无关系。双方当事人签订的讼争车辆借用合同不违反法律的规定,有关损失赔偿计算方法的约定,亦不违反法律规定,均应当认定有效。退一步而言,即便本案认定为车辆租赁关系,但合同定性并不影响赔偿,驾驶中造成损失时,使用人亦应依约予以赔偿。讼争车辆发生交通事故后,其修理费用损失在被告江某与案外人姜某签订的赔偿协议中得到确认,且江某未能提供足够证据证明事故前车况即存在问题,现江某否认车辆修理费用损失与事故的因果关系,与事实不符,不予采信。因此,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07条、第114条第1款之规定,作出一审判决,被告江某赔偿原告吴某车辆加速折旧费用8238.9元。法官评析本案关键在于车辆加速折旧损失作为一项隐性损失能否列入赔偿范围问题。从国内外的立法和司法实践来看,对于违约的损失赔偿一般实行全额赔偿原则,即指违约方对因自己的违约行为而给受害方造成的损失应当全额赔偿。损失分为显性损失和隐性损失。通常意义上而言,显性损失是可视性、可测性、可计量性都较高的损失,隐性损失则指可视性、可测性、可计量性都较低的损失。比如车辆发生交通事故后,必然要加速折旧,但加速折旧损失到底是多少却很难估量。再如企业员工流失造成的客户资源流失、公司名誉受害、商业资料流失、对其他员工造成的心理影响等都属于隐性损失。基于全额赔偿原则,违约方赔偿范围除了显性损失外,还应当赔偿隐性损失。确定隐性损失应当赔偿原则主要是维护交易安全,促进当事人更积极、全面、安全地履行合同义务。但是,隐性损失由于自身的缺点,如果当事人不预先约定损失赔偿数额或损失计算方法,则其损失很难计算,法院判决时亦难以支持。因而,一般而言,只有当事人事先对隐性损失的赔偿作出约定时,其相应的赔偿请求才能得到支持。从本案的情况来看,合同中对加速折旧损失(隐性损失)的赔偿预先约定了计算方法,且按车损、修理费的30%计算,并不明显偏高;同时,一般人都能预见到交通事故会加速车辆折旧并产生相应的损失,故法院判决被告江某按约赔偿加速折旧费并无不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