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哲学术语,指的是人们看事物的一种态度,不以特定人的角度去看待事物,也就是事物本身的属性,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另外,客观也指事物的本来存在状态。指事物的一种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存在。它与主观正好相对。【词目】客观【拼音】kè guān【注音】ㄎㄜˋ ㄍㄨㄢ【英译】[objective]【基本解释】1、在意识之外,不依赖主观意识而存在的(跟‘主观’相对):客观存在;客观事物;客观规律。2、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考察,不加个人偏见的(跟‘主观’相对):他看问题比较客观。详细解释含义1、在意识之外,不依赖精神而存在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可望他以完全客观的立场来对待这问题。2、指按事物本来面目去考察,与一切个人感情、偏见或意见都无关。他对人并不客观。3、包含在对象中的,构成对象的,具有对象性的。客观现实出处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十二:“一切矛盾都是客观存在的,我们的任务在于尽可能正确地反映它和解决它。”洪深《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上篇二:“但运用表面事物,也为客观条件所限制。”魏巍《东方》第五部第十五章:“‘我总得客观点嘛!’周仆笑着说。‘我对你们两方面不偏不向。’”编辑本段哲学名词基本概念客观:纵览多个角度揭示事情的本质,不参杂个人主观意识,称为“客观”。客观指人的认识从实际出发;主观指人的认识不从实际出发,即主观性。客观的定义:不以特定人的角度去看待事物,也就是事物本身的属性,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科学就是客观规律,无论什么人,按照科学规律的条件做,一定得到科学规律论述的结果,否则规律就被证伪,证明有漏洞,不应再称为科学规律。哲学定义:人类认识世界的方法和结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分为主观和客观两大类。科学是其中客观的部分。具有相对性的词,全是主观词汇。补充说明客观中的“观”仍是有认知主体的“观”,实际上根本没有纯粹的“客观”可言,离开认知谈客观是没有意义的。因此,客观规律,是指人类对事物认知中的普适性部分——即不随认知主体变化而改变的那部分认知总结。客观,是指以得出客观规律而认知,或用客观规律来作出再认知。客体,是指对认知作用具有普适性反馈的对象,其全集合就是客观世界。科学是客观规律,但因人类认知本身具有局限性,而不能绝对化。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普适性的规律总结,就可以称为科学。而超出特定范围,此规律总结必定可被证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