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主动做第一份工作时,我是一个优秀的执行者,老板布置100分的任务我尽量做到120分,并以此为傲。但如果老板不说或者犹豫的东西,自己很少主动去争取。比如自己觉得事情A对业务很有帮助,跟老板沟通过一次,老板听后没有后续反馈,自己会觉得可能老板觉得不太OK,也就不再继续跟进了。这样其实我的上限就是老板,如果老板方向清晰,那么我可以跟着喝汤,可如果老板没有方向时,被动等待的结果就是等死。上一份工作过程中,逐渐明白必须学会主动去“要”。业务方向与规划要尝试站在老板的老板角度去想,老板说100,自己除了做到120,还要尽量去想能不能做到1000,除了想,还要主动向上沟通,推动老板去分配资源将自己的想法落地。会哭的孩子有奶喝,自己想做的事不去发声争取,没人天天主动照顾你。老板并不仅仅是给你下发工作的人,更是你实现自己想法的赋能者。创造价值之前遇到一些难解的问题总是选择绕开,给自己借口“这个没办法,做了就可能引起XXXX”,但这很可能是在用老方法去思考问题。前两天看故宫院长演讲,说故宫大殿内之前是不亮灯的,虽然游客看不清,但因为怕引起火灾并且光线照射文物有所损害,所以没办法。听上去理由无比正确,可这就是无能的说辞。现在通过一年半的研究,故宫大殿内放置了LED冷光源,距古建筑2.5米以上,即满足游客观光需求,也避免了火灾和损害文物。这就是用新方法解决老问题,创造了新的价值。工作中也是如此,产品经理的核心作用在于创造价值,能把别人都解决不了的问题用新的思路解决掉,这才是核心的竞争力。偷懒和逃避的人才惯用“这个没办法”。量化结果做的需求如何衡量好坏,这是一个必须要思考的问题。是否解决了之前的问题,是否创造了新的价值,这些需要量化结果进行衡量。量化也许是如DAU、GMV等业务数据,也可以是使用率、任务完成时长等行为数据,也可以是NPS等问卷指标,但需求前的数据预期和需求后的数据复盘是非常必要的。只有不断的数据检验,才能科学地明确需求的最后效果,从而帮助自己认清现实和实现进步。如果经常凭感觉判定,做得好也是不可持续的偶然,根本不知道为什么,无法提炼出经验复用到后续的工作。有些需求确实很难量化,但为不好量化的需求找到量化的指标,也是一种独特的能力。心态开放之前会过于沉浸在自己的想法里闭门造车,自己闷头想规划想需求想方案。其实所有的业务,拿到后自己可以先有个大概的框架,然后去看行业、看竞品,去和其他同学沟通,过程中逐步修正自己的想法。很可能自己想半天想不清楚的事情,其实早有先例可寻。不要害怕与别人沟通,与本行业资深人员沟通可以快速获得更深的视角,跟不同行业的人进行沟通往往可以获得新的灵感。今年我甚至给自己定了个目标是与10位以上不同行业的同学沟通,促使自己迈出自己思维的圈子,学会借力成长。不会借力的人往往觉得是自己累死的,其实是笨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