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条链接:《慈善法》

第一百零三条: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假借慈善名义或者假冒慈善组织骗取财产的,由公安机关依法查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一百零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应当给予处分的,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依法履行信息公开义务的;

(二)摊派或者变相摊派捐赠任务,强行指定志愿者、慈善组织提供服务的;

(三)未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

(四)违法实施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处罚的;

(五)私分、挪用或者侵占慈善财产的;

(六)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行为。

骗捐达到刑法规定的诈骗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即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相关链接:

企业做慈善活动能抵扣相应的税款

《慈善法》规定,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捐赠财产用于慈善活动的,依法享受税收优惠。

企业慈善捐赠支出超过法律规定的准予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当年扣除的部分,允许结转以后3年内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税收优惠是激励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慈善法》对慈善组织、捐赠人、受益人依法享有税收优惠问题都做了全面的规定。这有助于鼓励和引导社会公众和企业的慈善行为。但由于这样的规定跨越了部门法,税收优惠如何进一步细化,以后还需专门的税收法律配套来实施。

捐赠人有权跟踪捐款用途及去向

《慈善法》规定了慈善组织应当定期公开向社会公众募捐情况和慈善项目实施情况。同时,捐赠人有权查询、复制其捐赠财产管理使用的有关资料。

如果慈善组织违反了捐赠协议约定的用途,或者滥用了捐赠财产,捐赠人有权要求其改正,甚至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而对于“私分、挪用、截留或者侵占慈善财产”的慈善组织,《慈善法》也设计了相应的不利法律后果对这样的行为予以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