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

一是调整产业有一定的难度。

二是现有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没有充分发挥指导、服务功能,在生产管理和销售过程中的中介服务作用不明显,致使农产品产销信息闭塞,渠道不畅。

三是已经开发采摘旅游观光活动,未能与特色产业有机结合,缺乏统一的科学规划,没有形成系统的观光产业模式,综合经济效益不明显;四是农村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无法形成规模效应。

2、农民收入水平偏低。

一是土地流转不够灵活,集约化程度低。

二是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缺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农产品附加值不高。

三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

四是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经济效益普遍偏低;五是农民在文化素质方面,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接受新事物、新技术较慢;在技能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还比较少,体能性的务农、打工占绝对比例。

3、村庄规划建设水平较低。

大部分村庄建设缺少规划或者规划编制不够完善,执行不严,部分村庄建设无序,管理水平低下。很多村没有生产和生活垃圾、污水等处理设施,村民环保意识淡薄,多年形成的生活习惯难以改变,生活、生产垃圾随意堆放,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

4、村集体缺乏公共积累。

很多行政村集体经济处于“空壳”状态,日趋弱化的集体经济已经深刻地影响到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

5、村级组织管理弱化。

一是村级行政组织职能弱化;二是村级干部管理机制和民主管理制度弱化;三是村级党组织战斗力弱化,无法体现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建议与方法

1、统筹城乡建设,制定发展规划。

要着眼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强规划的基础性研究,形成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依据城镇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做好村庄建设规划。

2、拓宽资金渠道,加大农业投入。

建立健全“财政投一点、涉农资金捆绑使用倾斜一点、包扶单位帮助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政策优惠减一点”的筹资机制,广辟资金渠道,综合运用财政、金融、政策、税收等多种手段,全方位支持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