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城的保护与更新是一个充满挑战性的话题。这是因为,其中包含了多方面的矛盾和利益冲突,这些矛盾和利益冲突产生了很多难以简单地给出答案的问题。主要包括:什么才是“适度”的保护?如何处理保护与更新的关系?旧城保护中城市政府、当地居民、开发商、专家以及保护团体各自应扮演何种角色?旧城保护所需的资金如何筹集?等等。所有这些,也正是困扰北京旧城内危旧房改造工作的难题。因此,广泛了解国际国内有关城市在这方面的实践探索,借鉴其经验教训,对于推动北京市旧城内危旧房改造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西方国家在旧城改造与更新过程中走过的弯路在20世纪初,英国就开始了以拆除重建为主要手段的清除贫民窟及内城复兴运动。到了二战以后,西方国家的许多城市为了消除战争破坏的影响和解决住宅匮乏问题,都曾经开展了以大规模改造为主的“城市更新”运动。其主要做法是,在城市中心大量拆除被战争毁坏或者并未毁坏的老建筑,代之以各种象征“现代”的高楼。其理论基础,则是以形体规划(PhysicalDesign)为核心的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例如,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埃提出的“光辉城市”理论和以他为首的国际建筑协会提出的“现代城市”理论,都是倾向于扫除现有的“充满麻烦”的城市结构,代之以一种崭新的“理性”秩序。在柯布西埃提出的巴黎中心区改建方案中,除巴黎圣母院等极少数历史性建筑得到保留以外,所有老房屋和道路均被铲除,代之以一个重新规划的由“快速路 绿化 摩天楼”组成的、“重新开始”的新城市。从另一个角度看,对城市中心区土地的需求也是旧城大规模改造的重要动因。20世纪50~60年代是西方各国又一次迅猛发展的时期,对城市土地的需求不断高涨,从而导致大规模的城市土地开发。有研究者敏锐地指出:“\'城市更新\'运动是二战后形成的国际金融资本与跨国垄断集团,试图(利用政府补贴)以低廉的成本获取宝贵的城市中心区土地而不断对政府施加影响的结果。”大规模改造为主的“城市更新”运动很快就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质疑和批判。如简?雅各布在其1961年出版的名著《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指出,大规模改建摧毁了有特色、有活力的建筑物以及城市文化、资源和财产。她还根据对美国20多个大城市的考察指出,大规模改造并没有使贫民窟真正“非贫民窟化”,仅仅是将贫民窟移动到别处,并且还在更大的范围里造就了新的贫民窟。对于大规模改造中各个主体的利益得失,她的评论可谓是一针见血:“大规模计划只能使建筑师们血液澎湃,使政客、地产商们血液澎湃,而广大群众则总是成为牺牲品。”建筑师C?亚历山大也对大规模改造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认为,大规模改造所用的统一形体规划否定了城市文化价值,并将城市功能彼此分离,因而是极其荒谬的。大规模改造对现状采取完全否定的态度,忽略和摧毁了城市历史环境中存在的诸多有价值的东西,不但不经济,而且导致了城市宜人环境的丧失。他主张用中、小规模的包容多种功能的逐步的改造取代大规模的单一功能的迅速的改造,同时对历史保护区内的新建筑的建设进行严格的控制。